当前位置:世纪名人网 > 名医风采 > 汤根发

汤根发:泾县榔桥镇浙溪村卫生室医生

汤根发

  汤根发,男,1949年12月出生,泾县榔桥镇浙溪村卫生室医生。郑玲玲,女,1957年12月出生,泾县榔桥镇浙溪村卫生室医生 。

  

  他们是榔桥镇浙溪村卫生室的村医。汤根发,5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乡村,从一名乡村赤脚医生成长为获得诸多荣誉的最美乡村医生。郑玲玲既是一名村医,更是汤根发的得力助手。在汤根发身患喉癌部分丧失语言功能后,她就成了他的“绝佳搭档”,这一合作就是25年,两人同心同德、配合默契,共同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,为乡村医疗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。他们先后被评为“宣城好人”“感动宣城十佳人物”“宣城市最美乡村医生”等荣誉称号。

  

  从泾县榔桥镇出发,沿着山深线行驶6公里,就来到了安宁祥和的浙溪村。每天早上,村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卫生室。一大早,72岁的村医汤根发和66岁的村医郑玲玲就开始为村民输液吊水或开方取药而忙碌。1989年,汤根发因喉癌失声,30多年从不放弃为农民看病,同是村医的郑玲玲当起了他行医路上的“翻译”,两人几十年如一日走在乡间的田埂上,没叫过一声苦,没喊过一声累。从风华正茂到霜雪满头,从赤脚医生到村医,在这个最基层的医疗岗位上,为了守护村民们的健康,他们已经奔波了半个世纪。

  医者仁心,小村医成为村民大救星

  1966年,汤根发初中毕业后,成了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,每天放下药箱下地劳动,背起药箱出诊看病。因表现优异,1974年,他被保送到泾县五七大学卫生班学习、培训,从那时起,他更加下定决心要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,守护村民身体健康。

  1988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,浙溪村村民黄光明因受凉引起寒颤高热,家属急忙找到汤根发,他没有犹豫立刻背上医药箱,在漆黑的山路上跌跌撞撞步行了三里路来到半山腰的病人家里。此时病人面色已青紫,汤根发了解到患者有多年的肺气肿,当天因受凉导致急性发作感染,可以说病情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刻。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更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,经奋力抢救3个多小时,病人方才平安脱险。考虑到患者家庭困难,汤根发还为患者免去了医药费,待病人病情稳定后,他才扛起药箱默默回到了家中。对村民黄光明来说这是他在危难中得到救治的一件大事,但对于汤根发来说这只是他无数次行医救人中的一件小事。

  岁月如梭,五十多年来,他始终勤勤恳恳、兢兢业业,坚守在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事业战线上,不知解决了多少病人的痛苦,救治了多少人的生命。汤根发没有凭此获取财富,他高尚的医德、精湛的技术,以及他深深根植于家乡土壤里的情怀,受到了当地村民的交口称赞。

  确诊喉癌,长达25年的“特殊”合作

  1989年,厄运突然降临到这位乡村医生身上。汤根发感到咽喉不适,声音嘶哑,去上级医院检查后确诊为“喉癌”。同年他做了全喉切除手术,并加以辅助放化疗。手术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——语言残疾,颈部还留下了一个小洞,终生不能再说话。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残疾让刚刚40岁的汤根发心中难受极了,却又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焦虑。他放不下他的病人,刚从死亡线挣脱出来,脖子上还挂着一块用来遮挡伤口的纱布,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。

  然而,看病是需要询问病史的,他已无法与病人正常沟通,汤根发一筹莫展,异常焦虑。这时,另一位乡村医生伸出了援助之手,她就是合作医疗室的郑玲玲。郑玲玲1974年因工作需要,经过系统培训和学习来到浙溪村,担任农村新法接生员,那些年来,经她手接生的新生儿就有近3000个。在熟悉妇婴保健知识的基础上,为了更好地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,郑玲玲刻苦钻研业务,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,逐渐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基层医生。

  1996年浙溪农村医疗室成立,两位乡村医生从各自的村民组,走到了一起。平日里,汤根发为病人诊治,郑玲玲帮助解释医嘱,空闲时,一起商讨业务,研究治疗方案。两人配合默契,这一合作,就是20多年。村民们早已习惯了两个人共同出诊的身影。他们的细心耐心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。村民陈伦福欣慰地告诉记者,“我们随时有什么情况,他们都及时帮我们看,没有哪一次来说找不到他们,这一点非常满意”。

  脱贫攻坚以来,这两位乡村医生又投身公共卫生各项工作中,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,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,先后为全村1896人建立了健康档案,为260名老年人、285名高血压、72名糖尿病、5名重症精神病人建立档案,并纳入慢性病管理,提供每三个月上门或门诊随防一次服务。为了关心老年人身体健康,每年都配合镇卫生院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。虽然任务繁重,但为了家乡父老乡亲和农村医疗事业,他们却无怨无悔,早已习惯了这样忙碌的生活。

  义无反顾,用生命谱写乡村医生赞歌

  近年来,农村大部分青年人都外出打工或走向城市,医学毕业生也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去做乡村医生,农村缺医现象十分严重。汤根发和郑玲玲两位乡村医生,都已是六、七十岁的老人了,步入古稀之年的他们,都已儿孙绕膝,原本都可以回归家庭,过着颐养天年的生活。尽管没有节假日,没有正常作息,没有好收入,也没有加班工资,但是考虑到一旦退休离岗,所在的村子就没有医生来给村民看病了,他们退休不退岗,依然坚守在合作医疗的岗位上,发光发热。

  然而,命运对汤根发的考验却还未停止。2019年,已经70周岁的汤根发,经检查又发现是“胃癌晚期”,因喉癌被失语折磨了30多年的汤根发再度被推到生死关头。2019年10月,汤根发在上海肿瘤医院进行了胃癌切除术,手术中才发现癌细胞已多处转移。在这种情况下,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他在手术后一周就立即出院回家。在家仅休息了一个星期,便又再次穿上白大褂去为村民看病了。

  汤根发一边工作,一边按照医嘱进行化疗,化疗反应几乎摧垮了他,腹痛腹泻每天高达数十次,发烧高达39-41℃。就这样,汤根发前后进行了8次化疗,每次反应状况好一点就去上班,家里人谁也拦不住他。家里妻子儿女心疼他,同事心疼他,来看病的农民心疼他,他的义无反顾让所有人都感动。

  “舍不得这里,老百姓还需要我。”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在家养病时,汤根发用沙哑不清的语音艰难说道。

  同样为了方便群众就诊,郑玲玲把自己的床铺搭在电话机旁,方便随时接听村民寻医问诊的电话。在年轻时,郑玲玲曾多次放弃进县保健站工作的机会;现在早已过了退休年纪,也该回家享享清福、颐养天年。但是郑玲玲一提退休,村民就万分不舍,看到浙溪村民渴求的双眼,郑玲玲又默默坚持了下来。“感觉总是有点力不从心,事情太多。哎(长叹一口气),退呢,有时候累狠了也有这个想法,不想干了不想干了,但是不想干了怎么行呢,我们浙溪的老百姓还需要我。”

  疫情来袭,花甲白衣坚守抗疫

  2020年春节,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。汤根发尽管自己一身重病,却依旧坚持奋战在一线2个多月。在只有简易防护措施的条件下,他坚持进村入户进行随访、排查、医学诊疗、消毒指导以及宣传疫情防控措施。因为化疗导致汤根发身体孱弱,工作中他多次出现了喉咙及腰背酸痛乏力等症状,但是他仍然坚持在“疫”线。疫情期间,除了日常随访、排查、上门测量体温外,汤根发每日都向村民们通告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进展和防控知识,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心理疏导。

  “我们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,这次的疫情也一定能成功防治!”面对疫情,汤根发不仅一丝不苟做好每一项防控措施,还时时处处为村民们打气,鼓励大家乐观、积极面对这场战“疫”。在泾县榔桥镇疫情防控工作中,汤根发始终不顾自我安危,坚守在乡村一线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乡村医生“扶贫济困、救死扶伤”的崇高医德和风范。

  “能为农村医疗、为家乡父老乡亲出一份力,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!”郑玲玲的话传递出他们坚守的信念。

  一身白大褂,穿行阡陌间。这两位平凡的老村医,退而不休、他们与时间赛跑,或许不能延长他们自身生命的长度,但是他们以自己平凡的生命担起救死扶伤这份光荣使命,为乡村医疗事业奏响了一曲赞歌,令人心潮澎湃而又心底温暖!

汤根发相关资讯:

  • 2021年安徽好人

    【汤根发】同名的人物

    猜你感兴趣

    汤姓名人

    名医风采

    同年(1949年)出生的名人

   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,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。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。
    如发现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
    Copyright @ 2004-2023 幸运信息网 www.21hubei.net. All Rights Reserved. 鄂ICP备2021018505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