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世纪名人网 > 文化艺术 > 刘志岩

刘志岩: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

  刘志岩,男,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、江口工作站站长。

  “江口沉银”这个流传了三百多年的传说,让四川彭山江口这段岷江流域成了未解之谜。直到2017年,随着“江口沉银”的三次考古发掘,52000余件文物出水,几百年的未解之谜被破解,百年传说变为现实,这一切,离不开一个人——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口沉银考古项目负责人刘志岩。

  揭开历史面纱的探索者

  刘志岩出生于吉林省,走上考古这条路,源于高考前夕,他在电视上看到北京老山汉墓发掘的节目,考古的神秘让他觉得考古工作有趣又好玩。刘志岩便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上了考古专业,他被录取到厦门大学考古系。大学毕业之后,刘志岩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。

  研究生毕业的刘志岩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报到的第三天,因彭山区发现古墓,刘志岩便被派往彭山。从此,刘志岩与彭山的缘分便开始了。

  2015年,彭山“江口沉银”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侦破,涉案人员达七十余人,涉案金额达3亿。公安机关追回的文物,邀请北京文物部门的专家到场鉴定,全部是珍贵文物。

  事关重大,此事得到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度重视,挖掘和抢救文物迫在眉睫。2015年12月,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了全国最顶级的文物专家到彭山开会,研究讨论发掘工作。专家们一致认为,彭山岷江江口段是张献忠沉银的区域。

  因刘志岩对彭山的情况比较熟悉,最主要的还是刘志岩毕业的厦门大学,考古专业的特色是水下海洋考古, 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只有刘志岩是厦门大学毕业的。于是,刘志岩被派往彭山,作为领队负责“江口沉银”的文物挖掘和抢救工作。

  考古的发掘权在国家文物局,2016年1月,刘志岩写了一个抢救性考古挖掘工作方案给国家文物局。2016年4月,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。文物挖掘工作拉开了序幕。

  直接从水里把文物捞上来,这是刘志岩想到的第一个办法。当刘志岩站在江边时,才感觉到这个办法行不通。江口段的水比较浑浊,水里的能见度几乎为零,瞎子摸像似的发掘无法记录文物在水下的存留状态等重要数据。

  怎样才能把文物弄上来?捞是行不通了,只得另想办法。站在江口的岷江边,刘志岩才发现问题很严重。“江口沉银”遗址范围分布面积约100万平方米。这么大的一个区域挖掘的核心区域究竟定在哪里?

  空口无凭,划定核心区域需要依据,为了找依据,刘志岩带着同事们想方设法与当地老百姓建立起信任度,从他们的口中得知有人在水里捞到过财宝的地方,以及听别人说,在水里哪个位置捞到过财宝。再加上公安破案之后,押送犯罪分子到现场指认盗取财宝的具体位置,确认了五个地点,每个地点的区域范围还是很大。

  有了双重线索,刘志岩确定了一个大致的挖掘区域,但挖掘核心区域一定要精确再精确。于是,刘志岩找到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,用科技手段探测。水面探测是国际性难题,探测时需要在水面上布线,因水流湍急,仪器被水冲走。再加上探测的目标太小,水里埋藏的东西太多,如:易拉罐、铁钉、废旧钢筋等金属类的垃圾,让探测受到影响,藏宝的准确区域仍然无法确定。

  为此,刘志岩调整工作思路,直接查找有利于埋葬文物的地理结构,根据“江口沉银”事件进行分析。河床凹下去的地方有利于宝藏的埋葬,凸起的地方很可能是河床的岩石。这样便确定了藏宝的核心区域,江口段沿江150米长,100米宽的区域为核心区域。

  挖掘尚未起步,难题就来了。文物藏在水下,核心区域水深3米左右,挖掘机根本下不去。人下去又看不见,怎么办?

  情况特殊,常态下的水下考古无法实施。刘志岩冥思苦想,他想起2015年全国最顶级的文物专家到彭山开会时,专家杨林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,当时他曾提到过用做围堰的方式解决江口文物的发掘。

  围堰考古是借鉴水利工程施工办法,变水下考古为陆地考古,排除了水的因素,更安全方便,效率更高。刘志岩带领团队反复论证,最终敲定了围堰考古的方式。

  围堰得趁着冬季的枯水季节,一年里水流最少的时间段才是做围堰的最佳时间段。

  时间紧迫,可在中国考古界,从来没有任何人做过围堰。怎么围,用什么方式围,这些对刘志岩来说,都是一张白纸。为了掌握这些知识,刘志岩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相关知识。

  围堰有很多种方式,考虑到围堰之后要拆除,刘志岩决定采用成本最低的泥沙做围堰。

  围堰做好之后,没有想到水渗的很快,用泥沙去堵,怎么也堵不着,里面的水一直抽不干,根本无法开展挖掘工作。

  办法总比困难多,这是刘志岩一贯的做事原则。他通过现场情况进行研判,决定把一个围堰改成三个围堰。这样达到了初步预计的排水效果,抽水机能保证排水。

  终于可以进去挖了。可是三天之后,问题又来了。围堤会不断渗水,如果不抽水,半天水又会恢复原样,如何彻底排水成了最迫切解决的问题。刘志岩又想了一个办法,沿围堰边挖大的积水深坑,用大型抽水机把水排到深坑里,这样,排水的问题才得到了解决。

  趁着枯水季节,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拉开了帷幕。2017年1月5日江口考古正式开始,偌大一个挖掘场地怎么挖?成了摆在刘志岩面前的拦路虎。全部用人工挖,每天至少需要两千名工人,每天的安检都成问题,这个方案肯定不现实。

  全部用人工行不通,刘志岩开始用挖掘机试探性地挖,试探一下财宝大概埋在多少米深的位置。通过挖掘机的试探,发现财宝大概在3米深的地方,先用挖掘机把上面没文物的砂石挖走,下面有文物的砂石再用人工挖。

 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,担心文物安全的刘志岩迅速与彭山区政府联系,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。彭山区政府派公安、武警、安保公司入驻挖掘现场,安检级别达到了机场的安检级别。

  文物越来越多,而考古工作人员太少。刘志岩想了一个办法,在网上招募了十多名志愿者参与“江口沉银”考古工作。

  围堰考古被比喻为“凅泽而鱼”。“江口沉银”围堰是四川首次开展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,开创了我国内陆河流考古的先河,成为中国考古的经典案例。

  与时间赛跑的守护者

  转眼到了2020年的春节,新冠病毒来袭,恰巧是文物挖掘的最佳时间段。春节之后到底开不开工,刘志岩很纠结。一旦开工,如果发现疫情怎么办?可是不开工,围堰已经做好,前期的投入将全部打水漂。等下去,只要汛期来临,挖掘工作便不能进行。

  刘志岩打电话到彭山区疾控中心了解到,彭山没一例新冠病毒感染,刘志岩的心稍稍放宽了些。刘志岩决定开工,此时买不到口罩,单位也提供不了口罩。没有口罩,怎么能开工呢? 刘志岩便在网上寻求帮助,收到来自浙江、四川等全国各地的网友捐赠的几百个口罩。

  挖掘文物有两百多名工人,而人员又不能聚集。刘志岩和同事们讨论决定用挖掘机先挖上面的砂石,单位每天2个人一组进入挖掘现场工作。在制定了周密的防疫工作方案以后,立即组织复工,是全省也是全国第一个复工的考古项目。

  为了抢救文物,刘志岩曾经连续工作98天,周末也没休息。他主动放弃节假日,春节他让同事们回家过年,他自己坚守岗位。

  2017年至今的考古发掘,“江口沉银”五万余件文物出水,出水文物种类和级别,全国罕见。

  “江口沉银”发掘项目全国瞩目,2018年被评为“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。”;被誉为中国考古界的“奥斯卡”。该项目先后获评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、四川十大历史文化地标和四川十大文化旅游品牌等称号。

刘志岩相关资讯:

  • 2021年四川好人

    【刘志岩】同名的人物

    猜你感兴趣

    刘姓名人

    文化艺术

   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,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。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。
    如发现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
    Copyright @ 2004-2023 幸运信息网 www.21hubei.net. All Rights Reserved. 鄂ICP备2021018505号-1